近年来,港股打新市场呈现出明显的“冰火两重天”特征。一方面,赚钱效应令人惊叹:老铺黄金上市以来累计收益率高达2163%,毛戈平、越疆、蜜雪集团等收益率也超过200%。近一年上市的77只新股中,61%实现正收益,首日上涨比例达到六成。这种财富效应吸引了大量投资者蜂拥而至券商配资,形成了“万人申购”的壮观场面。但另一方面,散户中签率持续走低,热门新股中签率普遍低于10%,部分甚至不足5%。
从曾经的“吃肉喝汤”到如今的“一签难求”,散户投资者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港股打新市场的变化,不仅仅是数字游戏的中签率下降,更反映了金融市场中机构与散户力量对比的重新洗牌。笔者认为,港股打新市场的改革不应简单倒向“机构化”,而需在效率与公平间寻找动态平衡。
造成散户中签率持续走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直观的因素是供需失衡,打新人数激增导致竞争白热化。2025年上市新股中,24只个股的公开发售申购人数超过1万人,宁德时代更达到惊人的31.08万人。当数以万计的散户争抢有限的股份时,中签率自然被稀释。
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港股市场正在进行的制度性变革。新股筹码逐步向机构投资者倾斜、降低散户配售比例。一些企业如宁德时代、恒瑞医药开始向港交所申请豁免回拨机制,确保散户认购部分固定在较低比例,使机构投资者获得更大蛋糕。港交所也在酝酿改革,确保提升更有议价能力的投资者(尤其是机构投资者)在新股定价过程中的参与度。
港交所的这种改革模式,有其内在逻辑。此前,港股市场的新股破发率较高、市场估值较低,而机构投资者通常具有更强的研究能力和定价能力,能够更理性地评估企业价值,减少新股上市后的价格波动。对于企业而言,机构投资者的资金规模大、稳定性高,更符合企业的长期融资需求。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港股打新市场的变化是全球金融市场演进的一个缩影。随着市场复杂度提高和金融产品专业化程度加深,散户与机构之间的鸿沟正在扩大。“机构化”趋势的潜在风险也在扩大。
一方面,筹码过分集中于大户,不仅对散户不公平,也可能存在股价波动风险。长远看,如果散户持续“失权”,市场活跃度和流动性可能受到影响,反而损害市场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当货源极度集中于大户时,所谓的“溢价”可能只是一种错误定价,而非真实价值的反映。
一个只有机构参与的市场是不完整的,而金融市场的终极目标,应当是让不同规模的投资者各得其所,共同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如何寻找效率与公平的平衡点?或许可以借鉴海外的经验。
第一,设置“普惠”打新机制。例如,参考美股打新模式,美股IPO通常由投行主导,散户主要通过券商二次分配参与,且分配原则倾向于“普惠制”(尽量让更多人获配)和“认购数量加权”(大户获配更多,但非线性增长)。
第二,“零售投资者意向征集”制度,允许散户在IPO前通过券商平台提交非约束性报价,汇总后作为定价参考。此外,目前港股暗盘由券商内部撮合,易被操纵。可参考伦敦交易所的“灰色市场”(Grey Market),提高价格发现效率。
(作者系第一财经记者)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王方然
相关阅读这种个体体验正折射出市场整体变化。
101 06-03 17:32用户数方面,一季度,京东集团的季度活跃用户数实现了连续6个季度同比双位数增长,增速超过20%。
52 05-13 17:41港股热浪催生港元"抢购潮"
267 05-07 18:39电力股掀涨停潮,AI硬件、AI应用、消费电子、虚拟电厂概念股活跃;地产股冲高回落,创新药、跨境支付、零售题材回调明显。
10 149 04-25 09:40钧达股份赴港上市募集的资金将主要用于建设其在中东阿曼的电池项目。该项目首期5 GW产能投资规模约2.8亿美元券商配资,预计2026年启动商业生产。
79 04-23 20:04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正好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