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新华社》的消息,就在上周末,美国国务院负责对华战略的、通常简称为“中国屋”的“中国事务协调办公室”,悄然换帅。让外界颇为意外的是,美国政府一改传统制度,授予了极高的内部权限等级。这人到底什么来头?
综合外媒消息,接手“中国屋”的主帅叫乔舒亚·扬(Joshua Young),是该机构自2022年成立以来的第四任负责人。在权限上,白宫给出的待遇非常特殊。原本的规则里,扬只能向负责亚太的助理国务卿汇报工作。但现在,扬将直接向美国国务院“三号人物”、副国务卿艾莉森·胡克汇报,并拥有随时向国务卿鲁比奥所在“七楼”高层办公室汇报的直达通道。这一汇报层级的跃升打破了传统框架,以“小机构、高授权”的模式嵌入美国外交决策中枢。
从履历上来说,这位疑似华裔的乔舒亚·扬,折射出了对华鹰派的底色。扬在就任前,担任美国国务院“国际安全政策事务副助理国务卿”,主管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军民两用技术防扩散事务。其职业生涯的关键节点在保守派智库“2049项目研究所”度过,该机构以炒作“中国军事威胁论”、鼓动对台强硬政策闻名,曾被中国国台办点名批评。作为该所执行主任,扬曾主导制定应对所谓“中国经济胁迫”的策略方案,其思路与特朗普政府的经济安全议程高度契合。
更值得关注的是,他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内曾效力于国防部,时任上司正是以对华强硬著称的印太安全事务助理部长薛瑞福。这种横跨智库、国防、外交的复合背景,使其成为执行“竞争导向”对华政策的理想人选。
权限升级的背后是紧迫的现实需求。当前鲁比奥身兼国务卿与总统国家安全顾问双重要职,而“中国屋”的首要任务之一,正是筹备特朗普可能的访华行程。德国马歇尔基金会印太项目主任葛来仪指出,特朗普偏好“微观管理”且惯于“脱稿发挥”,新团队必须确保总统“有稿可脱”。这种直通高层的架构设计,显然是为了绕过传统官僚体系的决策迟滞,将白宫意志直接转化为对华行动。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扬的任命部分目的,竟是为了缓解亚太事务官员凯文·金的过重负担——金目前一人统管中日韩蒙及台海事务,甚至被迫“每15分钟参加一场会议,从清晨直到深夜”。
必须指出的是,当前的美国政府正在进行大规模重组,但整个过程却有着严重“拍脑袋做决策”性质。 就在扬履新的同时,美国国务院启动了数十年来最激进的重组计划:国内机构精简45%,裁撤18%国内员工,约3448人,首批1350余人已收到解聘通知。在鲁比奥宣称“扭转数十年官僚臃肿”的口号下,包括“多边事务办公室”在内的关键部门遭裁撤,大批中国问题专家被迫离职。和之前想要“分担工作任务”的诉求,又截然相反。很有一股子“瞎折腾”的味道在里面。
更具战略短视性的裁员出现在科技竞争领域。量子物理学博士、人工智能专家以及负责协调盟友技术政策的团队骨干被批量解聘。尽管鲁比奥宣称中国是他的“首要任务”,但裁撤这些最关键事务团队,实在令人费解。这种矛盾操作揭示美国对华战略的内在撕裂——一方面提升“中国屋”权限彰显重视,另一方面却砍掉支撑长期竞争的专业团队。
说句难听的,此次人事与架构调整,揭示了美国对华战略的双重困境:既要通过集权化提升决策效率,又因政治逻辑牺牲专业积淀;既标榜“大国竞争”优先级,又为短期预算削减关键资源。当扬这样的意识形态鹰派, 获得“直达天听”的权限,而区域问题专家却抱着纸箱走出国务院大楼时,美国所谓“负责任管理对华竞争”的承诺显得苍白无力。
新晋掌舵“中国屋”的乔舒亚·扬与其高层授权,能否超越零和思维找到中美共处新路径?当专业外交官批量离场、政治忠诚成为首要标准时杭州网上配资,答案恐怕不容乐观。
正好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